無為心

2019093010:55

無中生妙有,心中無所求,隨緣在當下,善性自然留

善念:側隱之心,人皆有之,卻也是人性的弱點,也就因為如此,淪為詐騙集團所利用,但能說孔子主張人性本善是錯的嗎?而旬子的人性本惡是對的嗎?其實站在內觀心境與觀其身形來說,他們的主張是取在當下環境,一在教化(教育),一在行法(法律),若來到觀的領域,也就是跳脫紅塵俗世之外,就成為人性本性(心性、個性、習性),也就是覺醒 (明心)、洞察(見性)、智慧(成就佛心)
善心:有心則有念,是為心念,想要行善,是有所為之心念,無心則無念,是為自然隨心,逢緣當下起,逢因當下斷,三世因果不再轉
善性: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此性是為根氣,根氣不能從知識而得,而是自然成習慣,所以也稱為慣性,慣性與心想事成一樣有正有負,所以也有善性與劣性,有形人間我們會有善惡、是非、對錯、好壞的相對性,這相對性是由分別心而起,但是練氣有感、學佛有覺、求道有成者,則已跨越三界,不再分別於善惡、是非、對錯、好壞,只有隨心於當下,當下隨心即是無為心,是為根氣之性本性,不再是性本善或性本惡,這樣心就不會有分別的束縛,是來到大自然禪境,亦是稱為佛國淨土
初心:『無為心』聽起來像是佛法高深,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平常心,碰到高興之事不要太高興,碰到哀傷之事也不要太沉淪,因為事件終會隨時間過去,但事件和事情不一樣,件是有形物質,情則是無形心性,件是名詞,情則會侵蝕生命本質,這就是成長的觀念,不要認為問題隨時間過去就好,若碰到事情而選擇就這樣算了,事實上這種選擇,所影響的是生命的純淨根氣,所以要在問題來臨的當下澈底的想通,這樣才能擺脫『一次教訓是不夠』的囚籠,這種不再提起過去經驗的模式,而是以隨心當下的直覺性,就是無為心~

『無為心』是當下直達初心,反應快、沒有猶豫、不會握怕死,放怕飛的上下不得的難取捨,而是智慧直覺的心境,正是練氣無阻、學佛無礙、求道無惑的要領~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俠白 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