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回失落的根源(中)

2009011416:01

很有名的工商管理法則,『第五項修練』有句名言:『唯有企業,才可以改變社會的不公』,雖然心靈的修持與企業並沒有什麼關係,然而在目前的環境,似乎僅存於生存的想法,無時無刻都籠罩在擔心經濟的陰影,讓很多人失去了生活的價值,因此也讓我們很容易迷失在名與利的追逐,這在我們之所以選擇來人生的目地,是明顯有違其我們心靈之本義的,若不相信,我們可以簡單試問自己幾個問題:我耽心『老』的來到嗎?我耽心生『病』嗎?我怕『死』亡嗎?『生』是自己選擇,我們不能怨誰,而自己選擇來面對一個『老、病、死』的人間道,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,因為時間未到走不了,時間若到留不了,難道是被陷害而誤入賊船?

不論是自己選擇,或誤踏賊船入人生,總而言之,天時不趕人,也不留人,既來之,則安之,需要好好的來面對人生才是,不要不明不白、不清不楚虛晃一遭徒留白,個人很感恩自己來到人間,有了這些經歷,從這些經歷中,領悟跨越人間『老、病、死』的迷惑,所以在面對人生的每一個考題,都很自在、歡喜,也很有自信可以處理,讓自己的心靈更清淨。個人與每人都一樣,都是領有生辰八字的平凡人,只因上天所賜予的歷練境遇,而能跨越與悟得自性,不覺油然心中更珍惜一切人世間之緣,期願只是心中願,只盼能藉個人分享這跨越『老、病、死』的經驗,可以開起一扇門,讓有緣想走出世間萬相迷惑者,會心有感,尋回自在歡喜心的生活

人生,每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或許我們可以尋找很多助力來幫忙我們,如家人、同事、朋友、書籍、經文、神佛等等,但助力是結果的方便門,不是永遠的,助力也不能等於是自己的能力,所以人生這條路到終點,所呈現的結果是不能作弊的,我們可以從目前,所看到的人間事來探討,就當做閒聊來談談,首先來談『助唸』:

祈禱、經文、咒文可以有很大的願力與念力,生病、臨終或往生時的助唸,我們常會看到或聽到會讓生病的人,使其轉危為安,會使亡者容面轉柔,這一點個人是可以確信,但個人也存一想法,助唸的效力是否可以恆持?

畢竟這一次生病好了,不能保證永遠不再生病,而臨終往生的助唸,一般觀亡者之容,只在當下,收殮入土之後,是否會轉回到原點?大家不得而知,假使會回到原點,那是否表示放不下的執念仍在?助唸是否僅是當下?或只能維持往生者,一定時間的喜樂與祥和?當然逝者已矣,不復可追,只能祝福往生者到更好的處所,但反觀尚在人世的我們,『助唸』則是一個值得我們繼續深思的問題,不能單憑刹那間的表相,而成為我們心中確定不疑的思維,認定人生最終了的那一刻,只要請後人幫我們助唸就可以心安了,若心存有這種想法,那就是一個警訊了

所謂『物以類聚』,大家會成為好朋友,是因為大家所好、興趣、習性彼此契合,如同每人對音樂的喜好,也各有不同之處,平常如果我們聽到不順耳的音樂,心中會產生不悅與煩躁之感,如果臨終者,平常也不喜歡佛樂、佛經,就如佛教亦分多宗,各宗皆有所本,甚至不同宗教信仰者,若未能達到道源歸宗時,那臨終之一念,聽到佛經、佛樂、聖經持誦,又如何能安祥?反成為往生的絆腳石

再說,平常不修持心性,常因境起而轉,臨終若有大師來為其助唸、加持、聽佛經、佛樂,博取終了一善念,若因此而往生佛國境地,結果是佛界中程度最差的,就如同資優班的劣等生,想逃離又無從逃離,變成佛國的六道,這也是不智之舉,若是個人,寧願選擇牛頭班的資優生

所以若為了確保往生能達淨土,應努力於『如如不動』的心性修為,讓平常心、清淨心成為自然的慣性,即使是面對神佛、鬼差、親人、故友來接引,也是如如不動,來選擇屬於自己合適的光靈,繼續新的來生,不要到臨終一念還作弊,或許這樣,會比藉助念的持誦咒文、經典較為務實(待續)

(本文僅為個人思維分享,非宗教意見評論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俠白